记得在大学阶段,小编也是网吧的一个常客,包夜打游戏、看电影更是稀疏平常的事,而随着时间推进,工作之后的小编越来越没有机会接触网吧了——我们开始被各种数码硬件围绕,手机、平板、游戏机一个个占尽了我们的业余生活,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让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,也让网吧这个行业正在慢慢死去!
2002年“蓝极速”网吧的一场大火,使单体网吧遭受了长达十年的严查猛打。然而,真正使人们告别网吧的不是政策,而是互联网向着移动终端的一次变革。
1995年,中国第一家网吧“3C+T”在上海成立,以网络咖啡屋的形式经营。此后的10年间,网吧如雨后春笋般,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。图为1998年,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海访问期间,参观位于陕西路的一家网吧。
90年代末,互联网悄然走入人们的视野。由于当时的电脑价格偏高,大多数家庭没有购置电脑,网吧便成为了人们上网的主要场所。图为2002年,北京的一家网吧。
网络游戏的盛行,吸引中国最早的一批忠实网友,网吧行业也随之步入黄金时代,成为人们新的休闲圣地。图为2002年,北京一家二手商店内摆满了从网吧回收的二手电脑。
当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叫“要想发,开网吧”。除了上网和包夜费,网吧还靠卖游戏点卡和Q币赚钱。规模稍大的网吧,一天收入可达数千元。图为2005年,重庆市一网吧内人满为患,晚来的客人在排队等号。
网吧成为了年轻人接触世界的桥梁,也是许多80后学生必不可少的青春回忆。图为2003年,四川一网吧内,几名学生在躲避记者的镜头。
由于缺乏监管,网吧内出现大量暴力、色情等内容,被喻为社会闲杂人等的集散地,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新闻也开始见诸报端。图为2005年,福州一学生因迷恋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,其家长一怒之下,向工商局举报了黑网吧。
图为2000年,山东,一僧人在网吧浏览佛教信息。对于目前网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,他说了一句颇有禅意的话:“若僧有罪,罪不及僧众;若僧当罚,罚不在焚宫。”
网吧行业的转折发生在2002年6月16日。当天凌晨,北京“蓝极速”网吧遭到四名中学生纵火。起火时,网吧老板为防止客人逃走,把客人反锁在网吧内,导致25人死亡,其中一半是学生。图为2005年,北京“海淀公共安全馆”向公众展示蓝极速网吧火灾的复原现场。
“蓝极速”事件震惊全国,各大、中、小学校由此开展起了浩浩汤汤的“远离网吧”教育活动。2002年11月19日,温州市区南浦二小举行了对网吧说“不”的主题活动,并成立了小学生“黄鹂”监督队。
2002年11月15日起,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》开始实施,其中把未成年人禁入网吧做为工作重点。图为2009年9月16日,安徽淮北桃园煤矿学校小学生用身体组成“远离网吧”字型。
《条例》规定,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,网吧需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,并对上网者的身份证进行核对、登记。图为2006年,执法人员对福州市区部分网吧进行突击检查。
图为2004年,郑州市一网吧遭查处,许多趁放假来上网的学生在见到记者后连忙躲闪。
条例还规定,各中小学周围二百米范围内将不再允许有“网吧”存在,但这并没有阻挡中小学生上网吧的热情。图为2006年,合肥市某高校门外,一辆网吧专属接送车在校门口迎接学生。
政府对全国网吧进行整顿,包括网吧实名制、未成年人上网监管、网吧多重监管、牌照停发等。图为2003年,四川遂宁,工商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,突袭三家无照经营网吧。
2003年起,全国实施“不新批一个单体网吧”政策。单体网吧,即单间营业的网吧,与连锁网吧区分。图为2005年,北京丰台,执法人员从写有“小便处”的屋子搜出了一家黑网吧。
持续十年的政策监控,并没有制约网吧的发展。图为2005年,福州,执法人员在查处一家非法经营网吧。
真正导致网吧没落的,是个人电脑的普及,和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冲击。图为2006年,西藏拉萨一网吧内。
据统计,2012年中国网吧总数为13.6万家,比2011年减少了1万家,是2004年来网吧总数的首次下滑。图为2006年,一对恋人在情侣包厢内上网。
在山西太原670家在册登记的网吧中,有80多家宣布停业,停业率超过10%。2009年12月24日,山西太原某网吧内上网的青年。
2013年,在冰封十年后,文化部宣布解禁单体网吧的审批。然而,政策支持也难以挽回网吧行业的低迷。图为2014年8月5日,四川泸州,合道街社区的义务老年网吧监督队队员在一网吧内巡查。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,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网吧,已经成为一个夕阳行业。图为2008年,上海街头的网吧指示标。
下一个: 暴雪原画师劲爆美图!强悍战士轻松把龙屠杀
浏览量:02024-10-10
浏览量:02021-05-10
浏览量:02021-05-10
浏览量:02017-08-09
浏览量:02017-08-05
浏览量:02015-04-17